開學季的鄭州長江東路小學,“免費領校服”的場景走紅網絡。這些校服并非新制,而是高年級學生捐贈或“以舊換新”后,經專業消毒傳遞給新生的“循環衣物”。

這一暖心舉措收獲無數點贊,卻也伴隨著“穿舊衣沒面子”“衛生難保障”的爭議。一件小小的校服,看似是校園管理的細節,實則折射出環保實踐、教育理念與消費觀念的深層碰撞,其推廣價值與現實挑戰,值得深入探討。
校服循環的積極意義藏于“三重價值”,不僅可以減輕家校負擔,促進減耗降碳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節約意識與集體認同感。但爭議也客觀存在:部分家長的“面子焦慮”將“新”與“體面”綁定,擔心孩子因穿舊衣被嘲笑;衛生顧慮源于對消毒流程的不信任,生怕殘留細菌影響健康;而缺乏統一的回收、處理機制,讓很多學校“想循環卻不知如何落地”。如何才能讓校服循環真正走進更多校園?

相關部門立規矩、亮流程,給家長吃上“定心丸” 。家長對循環校服的最大顧慮,始終是“衛生安全”。要打消這份擔憂,不能只靠口頭承諾,必須用清晰的規則和透明的流程建立信任。教育部門可牽頭制定《校服循環全流程管理規范》,明確破損污漬占比等回收標準,高溫滅菌、甲醛檢測等消毒流程以及交付憑證。同時,推動引入第三方企業承接全鏈條服務,避免學校因缺乏專業能力簡化流程。鄭州二七區聯合衛健部門全程監督消毒環節,每批循環校服都貼有“衛生合格”標識,家長看到具體流程和憑證,心理上也從“忐忑”轉為“放心”。此外,還可設立專項補貼,覆蓋第三方服務成本,讓學校不用為“錢”發愁,敢放開手腳推廣循環,真正用制度為家長筑牢“安全防線”。

學校搭場景、講故事,讓“舊校服”變身“暖心符”。 “穿舊衣沒面子”的偏見,很大程度在于缺乏情感連接。它只是“別人穿過的衣服”,難被接受;當它變成“有故事的禮物”,偏見便會化解。每到畢業季,曲阜師范大學、濟寧醫學院等高校的畢業生會開展畢業季跳蚤市場活動,考研書籍、精致手辦、手工飾品等物品,都成為學弟學妹們的心頭好。這不僅實現了舊物利用,更延續了青春記憶,留下了對母校的感恩與祝福。借鑒這一思路,學校可搭建充滿溫度的場景,讓循環校服承載情感價值:比如舉辦“校服傳遞儀式”,讓高年級學生把對學弟學妹的祝福寫在卡片上,縫進校服口袋;還可告訴孩子,一套循環校服相當于節約200升水、減少500克碳排放,讓循環理念悄悄扎根在孩子心里。

家長做示范、共參與,給孩子們播下“節約種子” 。孩子對“舊衣” 的態度,往往是家長觀念的“鏡子”。如果家長覺得“穿舊衣丟人”,孩子自然會抵觸;如果家長能展現對循環的認可,孩子也會跟著接納。家長可以從“小事”入手,帶著孩子參與循環:整理舊校服時,一起清洗、修補小破洞,告訴孩子“用心修補舊物,也是在守護生活的小美好”;收到循環校服后,和孩子一起檢查消毒合格標識,聊聊“學長為什么愿意把校服傳給你”,引導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。此外,家長還可以主動當志愿者,協助學校整理舊校服,用行動詮釋節約不是小氣而是美德的思想,孩子心里便會播下“珍惜資源” 的種子,這份認知會比任何說教都深刻。

一件循環的校服,重量很輕,意義卻很重。它不只是一件能穿的衣服,更是環保理念的“活教材”、情感傳遞的“小載體”、價值觀培育的“微課堂”。循環的校服不只是衣物,更是一代人對資源的敬畏、對他人的善意,以及對可持續未來的期待。這份藏在校服里的育人智慧,終將化作微光,照亮孩子的成長路,也為社會種下“節約為榮、分享為美”的種子。(竹影清風)(圖片源自網絡)